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综合练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点击数:550 | 发布时间:2025-06-08 | 来源:www.kislmq.com


    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高中一年级地理上册综合练习试题及参考答案》的文章,供大伙学习参考!


    1、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呈顺时针,公转呈逆时针
    B.地球自转呈逆时针,公转呈顺时针
    C.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公转均呈逆时针
    D.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公转均呈顺时针
    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时,都呈逆时针。
    答案:C
    2.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长江三角洲区域
    A.昼长达一年中大值
    B.日落时间将渐渐推迟
    C.正午太阳高度将渐渐增大
    D.正值冬至日
    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判断图中各点所代表的日期,由图可知从a至d依次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其中c点代表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该日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昼长达一年中大值。
    答案:A
    3.在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
    A.公转速度渐渐增大
    B.公转速度渐渐变小
    C.南极圈内极昼范围渐渐增大
    D.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分析:由a到b,即表示由12月22日到次年3月21日之间。这段时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先由慢变快,1月初将来,再由快变慢。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渐渐减小。
    答案:D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借助这一原理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目前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忽然减少为零,纵波速度也忽然减少,这说明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国内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非常大差异
    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存在于地幔的上部,而不是地幔的下部。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是介质,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案:D
    5.大家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借助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状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分析:科学家和地质工作者一般借助地震波来探寻地下的矿藏。
    答案:B
    地球上的大方运动既复杂又有规律。读图回答6~8题。

    6.若图1为热力环流示意图,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比乙地气温高、充气压力高
    B.甲地比乙地气温低、充气压力高
    C.甲地比乙地气温高、充气压力低
    D.甲地比乙地气温低、充气压力低
    分析:若题中图1表示的是热力环流,则甲地气流下沉,气温低,充气压力高中一年级些。
    答案:B
    7.假如图1中甲、乙之间表示的是亚欧国内和太平洋之间的季风环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环流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该环流的成因主如果充气压力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C.甲肯定是亚欧国内,乙肯定是太平洋
    D.甲肯定是太平洋,乙肯定是亚欧国内
    分析:东亚季风环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图中没交代季节,所以没办法判断陆地与海洋。
    答案:A
    8.若图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是副热带高充气压力带,丁是赤道低充气压力带
    B.丙是极地高充气压力带,丁是副极地低充气压力带
    C.丙、丁之间是东北信风带
    D.丙、丁之间是中纬西风带
    分析:丙是副热带高充气压力带,丁是副极地低充气压力带。丙、丁之间是中纬西风带。
    答案:D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数码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理事物形成的时间早晚不同,按由早到晚进行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分析:依据被破坏者形成的时间一直早于破坏者的原理可推出答案。
    答案:D
    10.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断层左边岩块上升,右边岩块降低
    B.断层右边岩块上升,左边岩块降低
    C.⑤处岩石是页岩
    D.⑤处是石灰岩经变质用途形成的板岩
    分析:⑤处岩石应为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大理岩,不是页岩或板岩;从断层两侧岩石的相对地方进行对比可剖析出,断层左边岩块上升,右边岩块降低。
    答案:A
    11.图中河流的成因是
    A.向斜架构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架构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因岩层破碎遭侵蚀形成
    分析:河流坐落于断层地带,因岩层破碎易遭侵蚀而形成。
    答案:D
    读甲、乙两海域的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处都有益于形成大型渔场
    B.乙海域有益于渔场形成,甲海域反之
    C.甲、乙两海域都坐落于大洋东岸
    D.甲坐落于大洋西岸,乙坐落于大洋东岸
    分析:依据洋流模式、风带和海水等温线反映的海域地方可知:甲海域坐落于赤道大洋东侧附近海域,乙海域坐落于北半球中纬度大洋西侧;乙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有益于渔场的形成。
    答案:B
    13.从洋流的性质看,图中数码表示的洋流分别是
    A.都是寒流
    B.都是暖流
    C.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
    D.①③是寒流,②④是暖流
    分析:依据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的特征可判断: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
    答案:C
    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14~15题。
    发菜的主要产地在中国西北,它是上佳的固定沙土的野生植物,“刮地穷”在刮取发菜时,连牧草也连根一刮而尽。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单在内蒙古因采挖发菜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已经等于两个香港,令中国成为地球沙漠化的一个重灾区,此外西北区域引起沙漠化是什么原因还有不少。
    14.西北区域荒漠化的形成缘由除去刮取发菜外还有
    ①坡地开荒致使水蚀紧急②过度樵采致使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灌溉致使土壤次生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致使酸雨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分析:西北区域荒漠化是什么原因还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不合理借助等。
    答案:D
    15.关于西北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形成的自然缘由,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重压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区域冰川用途显著,与河流有哪些用途
    分析:西北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形成的自然缘由主如果气候干旱和风多、沙多。
    答案:C
    读“全球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对控制全球气温变暖承担主要责任的国家是
    A.美国 B.中国
    C.俄罗斯 D.沙特阿拉伯
    分析:美国因工业发达、人均消费水平非常高,是世界大的CO2排放国,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答案:A
    17.假如人类继续任意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A.岛屿的面积减小
    B.中亚区域湿度增加
    C.南极区域紫外线增多
    D.北欧区域雪线降低
    分析:假如人类继续任意排放温室气体,将使大方的温室效应增强,从而致使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岛屿面积减小。
    答案:A
    某学生对城市洪水的发生颇有兴趣,并在课外进行了一些研究,据此完成18~19题。
    18.该学生第一对城市洪水发生是什么原因进行假设。下列假设不适当的是
    A.城市化过程中,因住宅区、工业区等建设的需要,填埋了很多池塘和河道
    B.城市的道路路面,大多是使用不透水的水泥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居民多用自来水,极少打井取水,致使地下水位升高,渗入地下的地表水降低
    D.道路工程建设不合理,致使某些路面排水不畅
    19.该学生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讲解和说明洪水发生的原理。下列实验的设计能说明暴雨容易引发洪水的是
    A.迅速地将一瓶矿泉水倒在海绵垫子上,水都被吸收了
    B.迅速地将一瓶矿泉水倒在水泥地上,水在水泥地上四处漫流
    C.慢慢地将水倒在水泥地上,但连续倒上一天后,水也开始四处漫流
    D.分别将水倒在草地上和水泥地上进行比较,后者水四处漫流的可能性大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洪水灾害的成因。第18题,城市地下水位的高低不会对地表水的下渗产生影响,产生影响是什么原因地面借助不透水材料。第19题,短期的强降水,地表缺少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会导致洪水。解答本题注意“迅速”“水泥地”等关键字。
    答案:
    18.C19.B
    右图中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区域低压的槽线,读图完成下题。
    20.假如槽线东北端的充气压力低于西南端,则槽线西北和东南端的风向分别为
    A.西北、东南 B.西北、西南
    C.东北、东南 D.东北、西南
    分析:假如东北端为低充气压力,西南端为高充气压力,如右图,则槽线两侧的风向为箭头所示风向,分别为西北风和西南风。
    答案:B
    第Ⅱ卷
    2、综合题
    21.读右图,按需要完成下列问题。
    该图表示的是每年北半球________日的日照状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图中甲、乙两地均坐落于晨昏线中的________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________点钟。
    按图中所示状况,北京时间是________点钟,国内南极中山考察站夜长________小时。
    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址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的是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
    答案:夏至晨4824B
    2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此天气系统的名字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天气系统多形成于__________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
    这种天气系统影响国内的时间一般在__________季节,对国内江南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
    世界上__________区域和__________区域也是该天气系统风靡的区域。
    分析:本题通过图表剖析可知,该区域的气温较高在30℃左右,这种天气系统的中心充气压力值比周围低,四周区域风速大,降水量多,所以为热带和亚热带洋面上形成的气旋,即台风。国内受台风影响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天节,虽然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但可以在夏秋天节缓解伏旱,为江南区域带来丰沛的降水。在世界其他热带海区,也有这种热带气旋的形成,譬如:加勒比海和孟加拉湾等区域。
    答案:台风中心充气压力低,四周充气压力高,是气旋
    热带洋面 狂风暴雨
    夏、秋缓解伏旱天气
    加勒比海孟加拉湾
    23.2025年5月的一天,爱斯基摩人罗宾逊又根据惯例去前一天放手钓鱼工具的地方去收鱼。每年春天,爱斯基摩人都会在冰的边缘凿洞钓鱼。但今天令罗宾逊惊讶的是,他昨天放钓鱼工具的那块冰已经不在了,他几千块钱的钓鱼工具也消失了。罗宾逊了解他们的生活方法、生活经验也需要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了。
    致使罗宾逊钓鱼工具消失是什么原因
    A.罗宾逊选择的冰区错误,选在了一块浮冰上
    B.煤炭、石油的很多用,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C.洋流带动冰川漂移的现象
    D.森林很多被砍伐,致使大方成分的微量变化
    从事件中大家可以了解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范围在________,试简单说明理由。
    全球变暖会致使很多结果的出现,如自然景观的变化、动植物活动范围的变化、高山雪线的变化等等,试举例加以说明。
    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除自然缘由外,还有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毁林等人为缘由。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平面、工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人类健康、水循环等都会带来影响。
    答案:BD
    变小二氧化碳增加致使气候变暖,两极的冰雪融化,北极区域的冰原带向北极退缩,爱斯基摩人以捕鱼和捕海狮为生,因此,其生活范围也向北极区域挨近。
    北极熊的活动范围向北迁移;高山雪线会上升;温带耕作业区退化成草原区;部分高纬度的寒冷区域合适作物成长;沿海低地被淹。
    24.剖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干旱灾害是国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国内部分区域干旱灾害分布地区图。

    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
    区域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区域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图中A、B、C是国内三个紧急干旱的区域,分不要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缘由。
    ①、②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紧急,简要剖析导致两地干旱的重要原因。
    描述干旱灾害在国内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导致干旱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答案:A地春天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形成春旱;B地7、8月受副热带高充气压力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C地冬天国内大多数区域受冬天风影响降水少,但此区域纬度低,冬天气温较高,形成冬旱。
    ①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比较紧急。②地为海南岛,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河流步骤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少。
    空间上东部季风区旱灾紧急;在时间上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缘由:国内主要为季风气候,夏天风的不稳定性导致国内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与年际变化较大,从而干旱灾害多发。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